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正文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摘要:爱论文网收录居家养老工作计划,社区居家养老概述1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老年人依靠所居住的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服务种类包含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大家一起来看下居家养老工作计划吧。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社区居家养老概述

1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老年人依靠所居住的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服务种类包含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具体内容如下表 3.1 所示:

表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内容

服务种类服务内容服务提供机构

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配餐、卫生、购物等服务家政服务中心

医疗保健服务体检、治疗医疗健康教育等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站

精神慰藉服务心理健康咨询、娱乐等服务社区活动中心

(2)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

1.以家庭为核心。老年人依然居住在自己的“家庭”中,但是,这里所说的家是“广义”的家概念,指的是生活在同一社区内的成员所组成,而不是只由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在这种养老模式中,家不再是一个封闭式的小家庭,而是吸收了社区的力量和融合了社区的人文社会环境的开放性的家。老年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享受来自社区的个性化服务。

2.以社区为依托。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具备了相关的硬件与软件的养老设施,老年人可以通过所居住的社区获取各种资源与服务,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

3.以政府服务为主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属于福利性、公益性设施项目,它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主要是为了给社会供更多的产品与高质量的服务。政府对这类项目需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及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

4.以产业化服务为支柱。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单纯的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养老服务应的发展需求,走政府包办福利性项目的建设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当适当的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法则,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保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可持续进行。

1.2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现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的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与传统的退休服务相比,家庭护理社区服务具有前所未有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经济负担的优势。例如,与家庭养老服务形式相比,以社区为本的家庭护理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权力,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全方位服务。与以养老机构为主的养老服务相比,经济上,社区为主的家庭护理服务是以小时服务为主,每天 1-2 小时足以满足家庭养老的需要,减轻客户的负担;精神上,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抑郁症高于家庭养老老年人,这与老年人生活条件不熟悉密切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更适应老年人,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护理成为养老的主要手段。美国 85%的老年人选择家庭护理,家庭护理行业非常成熟,成为行业增长率第二大:瑞典 90%的老年人选择护理家庭。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始较晚,市场尚不成熟。到 2015 年底,共有 2.6 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298.1 万个床位。然而,从实际的需求来看,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为 22200 万,每千人床位数仅为 13.4 张,供需矛盾显著。具体情况如图 3.1 所示:

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少政策导向机制。在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面,政府发挥的政策导向性作用不够,缺乏有效率的养老服务体系。导致养老服务系统内的服务项目分布不均衡,缺乏长效机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后台不够坚硬、养老服务项目市场缺乏活力等。另一方面,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社会团体、社区、非政府组织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还没有设立指导,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第二,资金保障严重不足。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资金已成为限制发展的瓶颈。对于政府出资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每个月向社区划拨的经费仅够支付人员工资和维持日常运转,没有剩余资金用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靠社会和企业捐增资助,但由于利益或观念问题,融资渠道不顺畅,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由于政府对居家养老投入的资金有限,补贴的服务对象数量也非常有限。

第三,服务项目和内容单一。由于缺乏必要的服务条件和能力,大多数社区居家服务中心仅提供家政服务。比如,送货上门、配餐、理发、洗衣、做饭等,而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提供远远跟不上。同时,老年服务的配套公共设施、支持系统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四,缺乏专业性护理人员。大多数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低学历下岗工人或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专业化的服务水平较低。而社区志愿者人员不固定,服务缺乏经常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服务项目多元化、扩展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要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扩大内容和服务的供给,进一步完善社区家庭护理服务机制、布局、结构,建立资金基于私人财政援助,辅以财政资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以满足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现今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使得人类的平均寿命明显升高,高龄老人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根据 2010 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约为 2132 万人,从 2010 年到 2016 年,每年都将增加 100 万的高龄老人。另外,受我国二元经济体系影响,内陆地区的年轻人都去往沿海较发达城市务工,家里的老年人没有子女照顾就成为了“空巢老人”。不仅是贫困地区,大城市的老年人“空巢”现象更为明显。可以从几个数字看出来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在逐年增长。例如在 1987 年,我国只有 16.7%的居民家庭是“空巢家庭”;而在 2000 年年末,我国的“空巢家庭”占总数的 26.0%;有学者预测到 2030 年,我国“空巢老人”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将会达到 90%。因此,我国的老年人抚养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参考下图 4.1:

 

拓展资金来源,缓解财政压力

养老服务业目前在国内来看,还是属于“准公共物品”。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缴纳体系是由政府缴纳和个人缴纳两部分组合而成。政府对养老的财政支出主要是缴纳养老金,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数据,截至 2014 年年末,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3.4 亿,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共达到 5.0 亿,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约为 2.2方亿元人民币。专业人士预测,我国在接下来的 30 年,中国的养老金财政缺口将达 6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不寻找新的模式来承担我国巨大的养老压力,那么这无疑对我国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财政负担。由于我国老龄人群遂年递增,大众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果借助 PPP 模式来推进养老事业,即在养老事业中参与民间资本,或者让部分养老项目实现产业化、民营化,这样一來,既能够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又减轻了政府对养老事业的财政支付,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截至 2014 年年末,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额在逐年递增,见下图 4.2:

资金不足是制约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开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问题,实现“老有所养”,满足更多老人的养老需求,就必须要增加资金的投入。而融资是 PPP 模式最主要的功能,该模式可以有效地引入社会资本,使政府的公共财政资本与社会资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弥补居家养老资金的缺口,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站的供给站,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改善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在政府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服务站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方式落后。将 PPP 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可以综合政府与私人企业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私人资本具有“逐利性”,为了获取利润,就必须要从市场出发,运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技巧,来提供更完善的养老服务。

 

降低整个项目Th命周期成本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成本是每个部门的愿意;对于 PPP 项目来说,一般初期投入较大,回收周期较长,15 年甚至 30 年,因此,PPP 项目更加关注的是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

在传统模式下,把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分离给不同的部门管理,私人部门大多是聚焦于项目的建设环节,而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环节主要还是由相关的政府行业主管理部门来承担,具体的运营管理一般交由其下面的专业平台公司负责;而在 PPP 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多数情况下是交由同一个部门来完成,在长期合作的框架下,项目的投资者会综合考虑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项目的建设成本最小化,而是考虑项目的整个寿命期,如何有效合理的降低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最终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得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成本达到最小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分散风险,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具有初期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服务对象特殊性等特征,政府主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使得政府成为唯一的风险“兜底人”,一旦出现问题,最后还是由政府来买单。现有的经营机制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分担风险,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PPP 模式通过政府与私人资本合作,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不同的风险由对该风险具有更大承受力和控制管理优势的一方承担,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与私人资本的优势,使得风险分配的效率达到最优状态。

上一篇:音乐鉴赏论文

下一篇: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