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正文

冷清秋

摘要:爱论文网收录冷清秋,世间没有一种人清冷到可以让人感动,可故事中却有这样的人——清秋。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后来的矛盾疏远,离别,以至在最终生...大家一起来看下冷清秋吧。

冷清秋

世间没有一种人清冷到可以让人感动,可故事中却有这样的人——清秋。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后来的矛盾疏远,离别,以至在最终生命的错过,无不让人感慨万千。军阀统治时期下的金家,由盛到衰的过程,犹如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几经摧残,最后落为花叶凋零的死树。这样的故事太过清冷,可故事中见证这一切的清秋本人及其一生都如她的名字一样清冷。

清秋身上始终散发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冷之美,无论是她的长相,她的穿着,她的打扮,她写的字,她的生活态度等都溢着清幽,淡雅,清冷之美。

在这个混沌的世间,她是这般宛若清泉的女子:

“只见那女子挽着如意双髻,髻发里面,盘着根鹅黄绒绳,越发显得发光可鉴。身上穿着一套青色衣裙,用细条白辫周身来滚了。项脖子披着一条西湖水色的蒙头纱,被风吹的翩翩飞舞……”这样一个淡雅脱俗的女子出现在了骑马游春的青年金燕西面前,便使这位家里银钱每天像流水般进来出去且经常在胭脂粉里流连惯了的少爷萌生错综复杂的情感,觉得这样素净的装束却是白无一有,看过之后,不觉又看过去,并且从此以后苦苦追寻清秋身影,期望日后相见。有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清秋本来面目清秀,再加上以秀取胜的淡雅打扮,把她这个来自豪门世家之外的另一个世间的女子衬托的更具清冷之美。她的发式,无论是两条小辫的学生头,还是青春靓丽的瘦月式,无论是婚后的烫发,还是最后的梳起的发髻,都把她衬托的那样清冷俊秀。清秋的穿着更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清秀人儿。在依红偎翠堆中,清秋清纯的学生装,各色的旗袍,雪白的大衣,纯黑的素服都显得格外吸引人。世间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正如树叶一样,各具特色。白秀珠:穿了一套淡绿色的西服,剪发梳成月牙式,脖子和两只胳膊全露在外面。或是:穿着一件银杏色闪光印花锻的长衫,挖着鸡心领。露出胸脯面前一块红薄绸的衬衫。衬衫上面,又露出了一串珠圈。又或者是:她的斗篷披在身上,并不扣着,松松的搭在身上,将里面一件鹅黄色,簇着豆绿花边的单旗袍透露出来。邱惜珍:穿着淡绿色的西服,剪的短发上,束着小珠瓣,玲珑剔透。而清秋却真实别有风味了:她穿一套窄小的黑衣裤,短短的衫袖,露出雪白的胳膊,短短的衣领,露出雪白的脖子,脚上穿一双窄小的黑绒薄底鞋,又配上白色的线袜,漆黑的头发梳着光光两个圆髻,配上她那白净的面孔,处处黑白分明,得着颜色的调和,越是淡素可爱。或是:她身上穿的是一件半新半旧白色印蓝花的薄纱长衫,既干净又伶俐。又或者是:清秋白色的纱袍,白色的丝袜,白色的缎鞋,脖子上挂一串亮晶晶的珠子,真实亭亭玉立。像一树梨花一般。再或是:她穿一件淡灰呢布的夹袄,镶着黑边,腰身小得只有一把粗,头发不烫了,梳的光溜溜的,左耳上,编着一朵白绒绳的八节花,黑白分明,那鹅蛋的脸上,为着成了未亡人,有瘦削了两三分,倒见着格外的俊俏。清秋出身低微,她没有秀珠华美的衣着,新型的头发,高贵的装饰以及高傲的颜色。但看惯了像秀珠和邱惜珍等这样艳丽的美女,再看清秋,就宛如吃惯了山珍海味,突然上来了一盘嫩香藕片,给人清爽可口的感觉。或许人们会把秀珠比做高贵的牡丹,或者多情的玫瑰,而清秋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和百合花分不开了,她们一样的纯净洁白,幽雅大方,清冷美丽。

有人将清秋比喻为具有黛玉才情的人。当时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清秋既能书法,又能吟诗,已超过了太多女子。她喜好诗歌以致在背诵诗歌是不经意流露出了目不斜视全情投入的神色;她才华横溢:不但可背诵出许多诗歌,还会为自己生日写花朝初度等原创的诗歌;她自信清冷:在写下双休阁主时显得极其自信且字写的清秀俊冷。清秋才气逼人,燕西笑着一拍大腿,站了起来道:“哦!我说什么呢?不是好字,人家是不会请着抄经的。宣纸的阔幅白手折,写上这样清秀的小楷字,那实在是好看,难怪有人请呢。” ;金凤举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子,有这样是文字,前途实在未可限量。”燕西的四姐道之,五姐敏之,六姐润之极力促成金冷二人的婚姻也正是清秋的才气和知书达理。又有人将清秋比喻为具有黛玉善感心的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能看见声么样的风景。黛玉因为看见花瓢花落,悲不从一处来,于是有了“黛玉葬花”。像清秋是清脱俊冷的性格和冷清的心境,她看到的景物正是她心情的写照和性格的反映。书中有这样的景物描写:这个时候,西风停止了,那深草里的虫声,却是唧唧喳喳的;又起又落,听得让人心里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触。他们坐的这前面,正有一株洋槐树。天气冷了,这树就枯黄不少的树叶。忽然之间,有一阵细微的西风,把树上的枯黄叶子吹起,叶落了一两片,在半空中只管打胡旋,一直吹到他们吃茶的桌子上来。清秋用手捉了一片叶子。举到眼前一看,笑道:“秋气真是深了,树叶黄到这种样子,若是再过十天半月,树叶一落空,就显得凄凉惨淡了。人生的光景,也是这样容易过。”高兴的人,看到的景物永远是艳阳高照的,可是悲伤的人,看到的景物总是让人伤感;“楼外一阵阵的雨声,又不觉地送入耳鼓。那雨本是松一阵,紧一阵,下得紧的时候,也不过听到他屋上树上,一片潮声。及至松懒之际,一切的声音都没有了,只有那松针上的积雨,滴答滴答不绝地溜下雨点。偶吹上一阵风,这雨点子,也就紧上一阵。古人所谓松风,所谓松子落琴床,都是一种清寒之韵。这种清寒的夜色里,院子里又没有一点人声,那雨点声借着松里呼呼的风势,那一分凄凉景象,简直是不堪入耳。清秋在丧翁之后,本已感到自己前途的苍莽,再又感到自己环境恶劣,伤心极了。就在她这伤心的时候,那雨点是扑笃扑笃,只管响着,那一点一滴,都和那凄凉的况味,一齐滴上心头。因之这种响声,不但不能打破岑寂,而且岑寂加甚。这屋子门外,悬的那幅绿呢帘子,只管飘荡不定,掀起来多高。楼廊外,由松树穿过来的晚风,一直穿进屋子来。清秋身上,只穿了一件旧绸的衬绒旗衫,风掀动了衣角,不知不觉之间,有一种寒气,直由皮肤透入心里。”怀着一颗善感的心,怎不为景落泪,为己叹息,此情此景如此清冷,使人更清冷到美丽。

清秋的清纯和优秀赢得了所有人对她的好。她的母亲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着,疼爱她;她的婆婆总是想方设法的呵护她;她的公公一直欣赏她,喜欢她。清秋嫁入金家时:金栓见清秋换了一件绛色的旗袍,脸上就淡淡的施了一点脂粉,向前平视着,缓缓走将来,只觉华丽之中,还带有一分庄重态度,自己最喜欢这样新旧合参的人。而且看她那娇小的身躯,年岁很轻,还有一种小儿女态,便觉得这房媳妇,就算肚子里没有什么学问,已经可以满意了。何况还很不错呢!金栓是这样满意她,甚至说自己的儿子配不上她,让她可以随时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的四姐五姐六姐,始终帮着她回护着她,赞她聪明伶俐且温厚过之。她的八妹,始终支持着她,把她的爱情当作自己的楷模。她的丫鬟小莲,一直被她鼓励着,也一直感激着她……可就是这样的好,也难免使清秋生活的清冷。自从她嫁到金家,由于出身卑微,受到了佩芳.玉芬等人的轻视,甚至连玉芬的下人李妈都瞧她不起。这些倒也算了,可是婚后。燕西对清秋的冷淡和无理取闹,使清秋倍感清冷,但清秋仍然相信他说:“燕西这样浪漫不羁,并不是一朝一夕之故,自己既然作了他的妻子,当然要慢慢将他劝转过来,若是一味的发愁,自己烦恼自己,对于燕西,也是没有一点补救。”清秋是这样的宽容,对待周围人的态度,她始终坚守着以德报怨的情怀。可最终守到的是劳燕分飞。他们两个人可以在初次见面时萌生爱意,也可在以后的日子里熄灭爱的火花。所有浓烈的情感,都会伤心之极后烟消云散。“锦样年华一指弹,风花直似梦中看。不见春光似去年,却觉看恨似从前”。一个冷淡的所在,最怕有过去的繁华来对照,正如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看看这些陈设,有一大半还是结婚那晚就摆着的,到而今还未曾移动。现在屋子还是那样子,情形可就大大地不同了。想着昔日双红烛下,照着这些陈设,觉得无一点不美满,连那花瓶子里插的鲜花那一股香气,都觉令人喜气洋洋的。还记得那些少年恶客,隔着绿色的垂幕,偷听新房的时候,只觉满屋春光旖旎。而今晚,双红画烛换了一盏绿色的电灯,那一晚上也点着,但不象此时此地这种凄凉。自己心里,何以只管生着悲感?

清秋早年丧父,由母亲拉扯长大又与舅父一起生活在清贫小家庭中,内心深处就有几分清冷之意,到了金家,她追求的爱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燕西对她的冷淡,让她内心更冷,不禁想到:人生几见月当头,月夕花晨,从不能好好的欣赏,在愁里恨里过去,到不如不看见是干净。于是抱着孩子搬到楼上独自生活:屋里迎面所看到的,便是一幅小条子佛像。这里除了一床,一桌,一几外,便只有三张软椅和一张小孩儿摇床。后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无声无息的离开了金家,开始自己的生活。

清秋是那样认真的对待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可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如她的名字一样化为清冷。

曾经想爱的两个人,当彼此仍爱着,可互相的伤害已经不能使他们不能再在一起了。着也许就是清冷的爱情吧。一页纸扉将所有的一切结束在烟消云散中。清秋终于有成了豪门世家之外的人了。但清冷不改,真诚不改。决绝信中写道:合则在君势如仇敌,在秋形同牢囚。人生行乐耳,乃为旧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义,行尸走肉,断送一生,有何趣味?若令秋入金门,则是宣告我无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如此受伤害,于是清秋有说道:“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此信请为保留,即作为绝交之书,离婚之约。万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断为嫌,则以此信视之可也。”清秋说的如此决绝,可又不忘金家人对她的种种好:慈姑老大人,一年以来,抚秋如己出,实深感戴。寸恩未报,会当衔结于来生。此外妯娌姊妹,对秋亦多加爱护,而四姊八妹,一则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一则耳鬓厮磨,形影相惜。今虽飘泊风尘,而夜雨青灯,每一回忆,宁不感怀?故秋虽去,而寸心耿耿,犹不免神驰左右。顾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为念可也。蓬窗茅户,几榻生尘。伏案作书,恍如隔世。言为心声,泪随笔下。

如此沉重的信笺,如此清冷的心境,怎能不让人体会到清秋的清冷之美呢?

就让着一切的清冷都埋到一声“行矣”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