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特点
- 毕业论文
- 2022-04-11 21:37: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首先,“社会惰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也避免不了的社会现状,无论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由它带来的社会弊端都已迫在眉睫。
其次,网络谣言甚嚣尘上,而由网络谣言造成的社会恐慌或者是意识的动摇都在这样一个责任感淡薄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了放大,这无疑是社会转型期绕不开的危机。
再次,网络是现实的缩影,现实社会的种种都会在网络中一一显现,甚至是放大,彼此之间的关联都会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因而社会惰化与网络谣言是相生相成的,社会秩序与和谐发展需要清除这对相生花。
最后,信息时代的加速发展,网络必将成为未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网络环境的清理、网民素质的规整、相关网法的实施都是即将或者正在进行的,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意义:
理论上,论证“社会惰化”与网络谣言的关系,揭示社会心理对个体、群众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扩展到社会治理。
实践上,一方面警醒社会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相关建议;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心理的改善以及网络环境的整改。
课题研究现状:
虽然社会惰化研究已经是老话题,网络谣言近年来还是十分的火热。查询资料文献库,发现文献虽然很丰富,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研究还是很鲜少的,多得是彼此独立的研究。有关“社会惰化”共有54条检索结果,大多是管理学、高等教育社会统计学相关的研究,与传播学相联系的几乎没有;至于网络谣言的检索结果,2076条,可以说太丰富了,新闻与传媒方向的研究占据了主要地位,与心理学研究相关的仅占3条。而主题为“社会惰化”并含“网络谣言”的文献检索结果为0。
笔者希望将两者之间联系起来,揭示大环境、大背景下的诸多心理因素对社会大众行为、语言文明的影响。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通过对社会惰化和网络谣言的分析,解析社会惰化对谣言产生的关键性影响,从而探讨通过治理社会惰化来治理网络谣言的路径与办法,为维护网络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思路。
实施方案:
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社会惰化与网络谣言,主要途径是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其次弄明白“社会惰化”与网络谣言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机理之后,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1.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2.明确传播网络谣言的惩罚
3.规范网络技术的使用
4.重新树立权威的存在
5.拓展、强化网络用户的知识面
6.实现网络实名制,给自由划定界限
创新点:
将“社会惰化”这样的一个心理现象与网络谣言的传播结合起来,探索网络谣言在其影响下的传播机制,寻求新的解决之道。
课题进度安排:
1.确定课题,进行论证 2017.10---2017.12
2.调研与写作 2018.1---2018.4
3.修改加工提高 2018.5
4.提供正式文本,送审,答辩。 2018.5
主要参考文献:
[1] 庄选时. 社会惰化现象剥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于海龙. 群体的社会惰化性研究:商业文化﹒社会经纬,2008
[3] 曾莉. 从“小和尚效应”看社会惰化:人文社科
[4] 陶国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及其治理机制创新: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
[5] 董文胜 王建成 曾润喜.我国网络谣言研究议题与内容文献分析:情报杂志,2017
[6] 桑丽.转型期中国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7
[7] 敖炀 张欣尧.多理论视角下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浅析:调查与研究,2012
[8] 陈东冬.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
[9] 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重庆社会科学,2012
[10] 时飞.网络谣言的法理意蕴——基于信息纠偏、社会公正和社会公议的视角:科技与法律,2013